“我是青年创作者们的另一种视角”——“剧本工坊”导师周健森专访

时间:2021-05-06

作为电影制片链条中最前端的一环,电影项目的前期开发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一部电影能否落地开拍,以及后续的成片质量。因此,来自项目开发工作者的视角,对于导演的创作显得尤为重要。本届青葱计划,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从事电影策划与开发工作多年的周健森老师来担任“剧本工坊”导师。


周健森老师在电影行业中深耕已久,曾作为工厂大门影业的联合创始人、合伙人,参与过《春江水暖》《汉南夏日》等多部青年导演电影项目的开发。长期“战斗”在电影策划和开发的第一线,让他对于青年导演的剧本项目拥有非常敏锐的判断,也熟稔青年导演所处的行业生态。在本次交流中,他对青年创作者寄予了期盼与鼓励。



“作品的价值要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展现”


Q:在您的工作中每天会阅读大量的剧本,看到什么样的剧本会让您感到兴奋,产生迅速合作的冲动?


A:我其实特别希望说可以在阅读剧本时,忘掉所有理性的东西,忘掉剧作法的条条框框,以一个观众的身份投入到故事中去。那些真的可以使我忘记一切,被人物的命运牵动,和人物产生共鸣的作品通常都是好作品——虽然这样的作品并不多见。


我们经常会在作品阅读过程中被一些技术性的缺陷困扰,这会使得我们对故事产生一种不信任感。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努力跳脱出来,考虑它的故事核、情感落点和主题表达都具体是什么,当我可以找到这些问题明确的依据的时候,我才可以去判断它究竟是不是一个值得讲的好故事。如果是,我会继续帮他/她完成作品;如果不是,我们可能就要做出另外层面的讨论和分析。


Q:那么您在选择青年导演项目合作的过程中,特别看中哪些因素?


A:我过去几年经常和青年导演一起合作来完成他们人生第一部长片作品的创作,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很多导演在完成处女作时,都喜欢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传达他们的人生体验和感受。但比较惊喜的是,本次青葱计划中很多创作者跳脱出了自己的个人生活,将目光关注到其他人群乃至社会议题当中,找到了另一种层面的表达方式,我认为能够迈出这一步是非常好的。即便作品中仍有很多缺憾,但能在处女作中就离开自己生活的边界,是很让我欣赏的特质,我相信这样的青年导演可以越走越远——当然也有一些青年导演会深耕于个人的内心体验,他们如果可以在这个独特的“世界”中钻研到足够深的程度,也会创作出非常成熟的作品。


我常说电影是一种很“贵”的艺术形态,它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可以完成的,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作品的价值还要在与观众的互动当中去展现,因此我常常强调和观众的“对话性”。无论作者电影还是商业电影,无论发自个体内心的创作,还是希望满足大众观影诉求的叙事,我都很希望可以看到这种与观众的交流。


微信图片_20210506132917.jpg


“捕捉观众的感受”


Q:这次您在青葱剧本工坊中指导的两个项目,都属于非常强类型叙事的作品。其中一个是喜剧类型。关于喜剧片的创作,您有什么建议吗?


A:喜剧创作中有一个大的忌讳就是“段子化”,或者故意地为了搞笑而安排一些有着夸张情节设计的闹剧,这会背离创作中的一些基础原则,使人物失真。因此,我建议在喜剧的创作中,创作者通过单场戏去看人物,即人物进入某个戏剧情境下,他是一种什么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他要追求什么目标,在追求的过程中他又会做出什么选择,以此来一步步梳理清楚人物底层的行动逻辑。创作者要做的工作便是重新把握自己的角色,让人物顺理成章地回到自己的路线中,在人物成长过程中用更高级的方法去制造笑点,而不是刻意地追求搞笑的效果——事实上,很多高质量的喜剧电影都会刻意回避掉那些为了制造喜感而设计出的夸张情节和动作。


Q:第二个项目,是惊悚、冒险类型。您认为惊悚电影的市场前景如何?创作者们应该如何加强这类作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A:从国内的现状来讲,做传统的惊悚片会面临票房天花板的限制。如今很多这个类型的影像化作品都是在互联网平台以网大的形式去呈现的。


总结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些爆款,我们会发现一些共同特征。第一是女性观众越来越多地主导了电影市场;第二,中国观众更在意情绪价值,那些能和观众产生情绪共鸣点的东西是很重要的。我认为惊悚电影的创作者不能仅仅通过强化娱乐性或惊悚感去获得商业属性,而更应该在深层次的情感层面去捕捉观众的感受,去触动更多目标人群的心理痛点。 


微信图片_20210506132906.jpg


“不要把我当做电影工作者来看待”


Q:您在帮助青年创作者推进项目、提升作品质量的过程中,是如何引导和启发他们的?有什么独到的交流方式可以分享吗?


A:我往往会先和他们强调,不要把我当做一个专业的电影工作者来看待,我建议他们将我看作一个普通的电影观众,我只不过是通过文本阅读的方式接触到了他们的作品,成为了首个观众。因此我会从一个观看者的角度去提出我的一些疑问,在和他们不断对话的过程中去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所在,让作品质量得到提升。


本次青葱计划也是一样,我会努力地发现学员剧本中违背了人物行动逻辑或戏剧逻辑的地方,之后还会和创作者探讨一些在故事具体情境中,可能产生歧义的细微之处。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可以帮助他们重新理解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和所讲述的故事,最终使一个作品变得更为自洽。青年创作者可能会有一个固定的创作思维,不太容易跳脱出来用另一种立场来看待自己的作品,那么我的工作就是和他们对话,从他们对面的视角出发,来发现问题。


微信图片_20210506132922.jpg


“电影发行问题,不能靠创作者自己解决”


Q:青年导演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处境如何,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电影行业的从业者又该如何与青年导演一起去解决这些问题?


A:青年导演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更加严苛的市场环境。一方面,以开发商业电影为主的制片公司,更期望看到成熟的作品,导致留给青年创作者的空间不够大,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另外一方面,青年创作者们可能会更在意自我表达,在创作过程中有可能会忽略了我刚才提到的“和观众对话”的先决条件,于是创作就会陷入瓶颈中去。


我认为我们做制片和开发工作的人要做的就是去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去创造创作者个体在市场当中容身的可能性。希望商业电影制片公司可以给创作者们营造更宽松和包容的环境,给他们成长的机会,同时我也鼓励青年创作者们在进入行业之初要对“电影”有更宏大并兼具社会意义的认知和思考,清晰地了解自己工作和作品的性质,尽量去和市场及观众展开良性互动。


我们如果可以双向地改变各自的认知和立场,进行换位思考,青年创作者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就会是暂时的,中国电影未来就会得到更宽广的市场环境,更好的创作空间。


Q:您认为青年导演的小成本处女作,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发行方式?电影行业本身又能为他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A: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创作者个人需要面对的。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呼吁艺术院线,以及更多元的市场环境的建立。否则,在目前商业化的大环境下,更多以票房为指标,整体的电影发行的健全程度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不能完全依靠青年创作者自己去解决发行问题,制片人以及其他的外围电影工作者要去考虑这一问题,努力多开发发行渠道。


很多青年创作者的优秀作品虽然不够被主流院线包容,但它们也有自己的观众群体和生存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发展是需要长期的积淀来推动的。我真诚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电影工作者来推动这些事情,为年轻创作者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的作品可以在大银幕上和喜欢它们的观众见面。


Q:您怎么看待院线和网络这两种发行方式?特别是青年导演如何做出更理想的选择?


A:如今行业中会有关于“电影是否是电影院所独有的”这一话题的争议。我们应该看到,对于青年导演来讲,互联网平台可能会比主流的商业片市场更包容——虽然说互联网平台的观影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所以青年创作者们要在创作之初想清楚自己的作品要以什么来打动观众,和观众建立关系。如果追求视觉特效或者场景营造,那还是要回到院线市场,否则,互联网平台的小屏幕会对创作者产生约束,造成艺术上的损失;而对于那些依靠情感或者现实展现来和观众进行对话的,不依赖视觉呈现的作品,小屏幕的空间也许就是一个更好的平台,可以给作品提供更好的与观众见面的机会,从而在观众群体中形成共鸣和讨论——这会帮助青年导演们更快成长。所以我认为不要太排斥互联网平台,它们还是会给我们一些机遇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