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理想,薪火相传,“青葱计划”即将开启第六届的征程。中国电影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挟裹着青年影人一同进步,而青年影人则用自己的创新力、创造力反哺了中国电影市场,电影圈的“青年世代”已经开启,或将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可能。
11月25日,由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联合主办,北京中导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论坛”——暨第六届青葱计划启动仪式在厦门举行。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出席论坛,中国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毕文宇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青葱计划发起人李少红致辞。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毕文宇致辞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青葱计划发起人李少红致辞
随后,李少红导演与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青葱计划理事长王红卫、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执委管虎、导演万玛才旦、郭帆、董润年、饶晓志等资深电影人共论“青年世代与文化自信——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持2.0”的议题。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总经理王君、厦门国贸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陈红兵、厦门文广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林瑞松、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钱永红、厦门大洲影视总经理陈冠霖、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厦门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江曙耀、出品人、制片人、著名演员梁静等嘉宾列席论坛。
现场宣布,管虎导演将担任第六届青葱计划主席,王红卫老师透露,未来的“青葱计划”将提升质量,进入向下扎根的时期。
青葱五年是纪录青年电影
创作者的“时代样本”
论坛中,李少红导演介绍,前五届青葱计划选出了25个青年导演,十余部作品已经陆续完成,青葱计划的成果正在不断落实,11月27日即将上映的《日光之下》就是第三届青葱计划五强导演梁鸣的作品。到明年,将会有更多青葱导演的影片走进电影院,其中包括万玛才旦导演监制的第二届青葱五强导演德格才让的《他与罗耶戴尔》,首届青葱计划五强导演申瑜的作品《兔子暴力》也已审查通过进入排期,并入围东京电影节“东京首映2020单元”。 一群青年人以自己的锐气和勇气,从自己的角度记录着这个时代的悲欢离合,他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纪录青年电影创作者的“时代样本”。
从第五届的青葱计划可以看到,学员已经开始尝试拓展自己的“创作半径”,不仅聚焦于艺术片,也开始尝试创作科幻、动作、竞技体育、军事等不同题材,而第五届的青葱学员从年龄上呈现从八零后向九零后过渡,其中已经不乏有成熟经验的人才,他们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未来可期。
陪伴与成长,也要严格有态度
做“青葱计划”是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所有导演的集体愿望,李少红导演说:“我们希望承上启下,这可能是老导演对艺术的执念。”
“陪伴”与“成长”,青葱计划的关键词,这里面是导协前辈们对于人才迭代,行业传承的一种使命感,拳拳之心令人钦佩。李少红导演说:“对青葱学员,我们愿意跟他们一起聊拍摄想法,保护他们的激情和原创想法,用最大的宽容度帮他们实现。我们给他们更多的是一些经验和技术上的建议,对于处女作而言,技术是第二位的,排在第一位的还是原创的创造力。”
在王红卫老师看来,青葱计划陪伴这些青年导演经历了中国电影市场最风云变幻的五年,“这五年中,电影界在成长,这些导演在成长,我们的青葱计划和我们的学员也在成长。”
万玛才旦导演是第五届青葱计划十强“导演训练营”的导师,在今年特殊的环境下,许多线下授课转到了线上,而他的选择是带着学员去自己青海拍片的片场,甚至包吃包住,堪称“手把手”的指导。
在万玛才旦导演看来,青年导演参加青葱计划就像是在电影学院里“回炉”了一番,“从你拿出剧本被选中,被各种导师辅导,再进十五强,十强,五强,逐渐地让你认识自己,树立信心。青葱计划一整年下来,经过那么多轮的学习、修改、讨论,这样一个过程,对一个处女作导演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就好像上了电影学院一样,青葱计划的整个过程,让你走下来拿出作品的时候,已经很成熟了。”
但是,陪伴与成长并不意味着没有原则的袒护,王红卫老师认为现在的青年导演,相比管虎导演、万玛才旦导演拍摄处女作时的心态,焦虑、怀疑少了,“可能与环境有关。但是,相比前辈导演,现在年轻人反身自问的意识太轻了,后面的青葱导演要引以为戒,自我怀疑其实是为自己摄入营养的一种方法。”任你有自信,任你有才华,千万不要自负,行业需要有敬畏和实操。
“青年世代”是个充满自信与活力的一代人,“一个27、28岁的孩子写那么老成的剧本,我就很好奇,聊天的时候,发现这些年轻人有超越年龄的心理成熟,这是他们的特点。”这是管虎做青葱计划导师的感触。
董润年导演则表示,电影创作是你在跟未来对话,跟未来对话的唯一方式就是真诚,真诚是自信的一种表现。“你要真诚地去表达你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
谈及文化自信,王红卫老师如此解读,“电影多元化和电影人面临一个多变的世界格局的时候,文化自信是华语电影和中国电影要坚持的东西。”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还有青年人对他们这一代文化的自信。
教学相长
保证“青葱”的成活率
青年导演+成熟监制已经是行业的标配,前辈贡献经验、协调资源,对于青年导演电影项目的成活率和进入电影工业水平的制作是很大的保证。
万玛才旦导演认为自己做监制的话,需要了解导演,而导师和学员共同相处的时间是相互了解的基础。
管虎导演表示,“和年轻导演合作,除了帮助他们,同时也希望自己从年轻导演身上吸收更多的营养,不被时代淘汰。”
导演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显然也是共识,在郭帆导演看来,监制就像陪练,饶晓志导演执导《你好,疯子!》时,郭帆担任监制。那是郭帆第一次做监制,对他来说更多的还是以导演的角度提供建议,彼此之间找到合适的位置,协调平衡,良好的沟通才能让片子更顺利。
饶晓志导演谈起给青年导演徐磊执导的《平原上的夏洛克》做监制时,他的心情是感觉找到了一个有才华的人,希望帮助他完成作品。“那么多的青年导演,不见得每一个人我们都能认识,需要有这么一个平台,让我们彼此帮助。”
而董润年导演在第二届青葱计划担任剧本工坊导师时,他有一位负责的学员叫姚学,青葱结束后董老师将姚学的项目引荐给了平台,为他担任监制,后来姚学还参与拍摄了董润年执导《被光抓走的人》。这些导师都希望能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青年影人,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正是对人才迭代,行业传承的使命感。
感同身受
鼓励青年导演坚定电影初心
都说所有经历都是财富,但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后来者能站在前辈肩膀上,少走弯路,永葆创作的初心和热情。青葱计划搭建了后来者沟通前辈的桥梁,导师们对于青年导演的扶持或许源自于自己曾经或正在遭受的焦虑和遗憾。若前辈的经验能被吸收,对于青年导演的创作来说将会事半功倍。
谈及处女作的拍摄,管虎导演用了“强撑”两个字。当时所经历的无数坎坷让他从极度的自信到自我怀疑。强大的个人意志,一圈共同做一件事的人,大家的相互支撑对处女作的完成起到了很大作用,很遗憾当年没有遇到青葱计划这样的组织。
因为缺乏各方支持,“处女作靠强撑”显然是很多名导的共同遭遇,万玛才旦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就陷入过资金困局,且当时还是胶片拍摄,设备也不够,自己拍得很焦虑。万玛才旦导演表示,青葱计划让青年导演没有了他们当年的焦虑,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创作,“处女作对信心的建立和经验的积累很关键。”
这些导演们至今仍作为先锋者,在电影之路上不断探寻。万玛才旦导演的第七部电影《气球》2019年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口碑获赞。然而,电影市场对于这部藏地题材的艺术片来说依然是严苛的。万玛才旦导演感慨这部电影遇到的一路艰难,“这样一部注重与个人表达的影片,无论从投资还是立项,整个过程都不易。而当这样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进入汉语为主的市场的时候,也会遭遇很多让人尴尬的问题。这两天很多的朋友都为这部影片发声,一方面我很感动,但是另一方面也觉得挺悲哀的……这样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的艺术电影,也需要机制来进行扶持,需一些渠道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而对于青葱计划来说,每个青年导演的作品从构思到制作到最后进入这样一个市场的环节,也会面临可能类似的问题。”
管虎导演表示,“年轻的时候我期待有人能为我保驾护航,现在很高兴自己能为一群年轻人保驾护航。”
精耕深作青葱计划开启
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持2.0时代
在人人都讲“大数据”的时候,人数越多,流量越高就意味着影响越大,但这不是青葱计划的追求。
青葱计划的报名人数是逐年增加的,但分母不重要,重要的是分子里是否都是真正的种子选手。华语电影创投项目不是一个求数量的时候,更多的是质量。王红卫老师表示青葱计划不是一个创投平台,第六届我们将“深耕精作”,向下扎根。会缩小最后进入青葱训练营的人数,从30名减到20名,“现在要做精,而不是做多。这20名学员在青葱计划中所接收到的肥料、营养、空气、阳光、水会更多。”
而在十强环节之后,剧本工坊也不再刷人,这10位导演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更有针对性的强化辅导。“大家的兴趣不要集中在谁上去,谁下来,而是集中在项目和导演本身。这些工作做完之后,再进到创投会,再进到和业界的洽谈,再像往年一样,我们最后决出由电影局提供扶持资金的五强项目。”青葱计划要更多深入把一个一个项目,一个一个导演真的能够帮助起来,真的能够把他的处女作,把这些片子质量提升上去。
我们帮助青年导演走出“第一步”,完成“第一部”,之后,就是导演们自己去闯荡,自己去成就自己的“第二步”。
尽管今年的电影市场充满变数,然而在青年导演成长的路上,无论遭遇怎样的迷茫,只要有“青葱计划”在,就有会一批亦师亦友的电影人帮助青年导演们走得更正,走得更稳,中国电影与青年力量在彼此成就,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