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朋友的身份帮助青年导演”——“导演训练营”导师张律专访

时间:2021-05-19

著名导演张律身上有着很多样的标签,“朝鲜族导演”、“跨国文化交流”、“独立艺术电影圣手”......有着戛纳和柏林电影节的入围经历、在韩国的电影学院担任教师、为独立电影导演做过监制、通常选择小成本小体量的电影创作模式——这些背景也使得他成为了为青年导演提供辅导和支持的契合人选。


如今来到青葱计划的“导演训练营”担任导师工作,张律老师带着“互相交流学习”的谦虚态度,为学员们的电影创作提供了真诚有效的建议和帮助。


张律老师也与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表达了很多独特而值得深思的观点,相信这些话语同样会给学员们带来启发和指导。



“和自由有关的表达是很重要的”


Q:本次参加青葱计划有怎样的感受?


A:有一种很好的新鲜感。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和国内的年轻导演来往了,本次青葱计划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们可以很集中地一起交流切磋,对我来说这是很难得的机会。


Q:您一直在拍摄偏独立电影范畴的作品。您认为独立电影如何去寻求更广泛的受众进行交流?从事独立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会不会遇到很多困难?


A:近十年我都以在韩国拍摄独立电影为主。独立电影的特点是小成本和不大的体量,再加上韩国有专门的艺术院线,所以在那边的院线中消化我的作品就相对简单。无论拍摄独立电影还是艺术电影,没有导演会拒绝观众,导演肯定都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观众来看自己的作品。但是受众问题——其实也是发行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只能说我们的愿景是希望无论商业电影还是独立电影,两种电影都可以有好的生长环境。


Q:东北亚文化的碰撞交融,是您作品中很重要的一个背景。另外这些年您也在韩国做电影教学的工作,您认为中韩两国在电影教育方面有什么不同?


A:我的母语是朝鲜语,跟韩语非常接近,这导致我对韩国那边的文化有天然的熟悉感,也帮助我解决了很多在那边工作的障碍。在十年前我正好得到去韩国教书的机会,于是开始对那边的空间和人群有了更多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在那边教书,不能经常回国,所以也只能在韩国创作,逐渐也就与韩国的电影界和制作环境熟悉了起来。


韩国的电影教育方式是比较松散的,所谓“放羊式”的,他们更倾向于认为学生都比较成熟,所以不会太多加管教。由于我并没有在国内进行过电影教学,所以对于两国教育环境的对比没有切身体会。从耳闻的情况来看,国内的电影教学模式可能更偏向于“手把手”教学,相比之下老师们可能更“不放心”。但是两国的学生肯定是一样的聪明好学。


22651620623255_.pic_hd.jpg


“希望自己能一直年轻下去”


Q:您的很多作品都聚焦于男女感情和家庭关系的议题,您为什么热衷于这些题材?


A:我创作这些题材其实是因为希望自己能一直年轻下去。年轻导演们都喜欢讨论男女关系或“家长里短”,我也希望自己可以一直拍摄这样的故事,我认为这是一种保持年轻的创作心态的方法。


Q:您的作品中,演员会有一些即兴表演的成分。您如何看待即兴表演?在拍摄时,您又是怎样指导演员们进行即兴表演的? 


A:我认为严格意义讲不存在“即兴表演”的说法,这只是我们日常中一种方便的口头说法罢了。在拍摄中,即便是即兴发挥,我们也一定会很严格地给演员们提供一种情境,在情境中他们会感到自由,但不会从剧本和情绪中脱离出去。所以导演要用最好的方式给演员们提供情境,他们在情境中获得自由后的发挥就是好的即兴表演。


22671620623267_.pic_hd.jpg


“凡有优点之事,也会潜藏负面影响”


Q:您的很多电影都是发生在“路途”中,很多故事都是从“空间”中衍生的。那么关于电影创作中的空间选择,您可以给青年导演们什么建议?“空间”对于您的电影创作意味着什么?


A:无论怎样的电影,总要发生在空间中,所以我认为“空间”在电影中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我自己的创作也是如此,几乎所有我的电影的出发点都是一个“空间”,而非故事或人物——往往是某个空间吸引了我,使我觉得这个空间中一定会发生些什么,或者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因为在一个你感兴趣的空间里,是一定会有时间经过的,时间是一定会留下痕迹的,而这其实也是人物情感的痕迹。通过仔细观察,青年导演一定都可以发现这种痕迹。那么在找到这样的空间后,再将人物放置在其中,人物便会通过这种时间的流动产生变化,有了这个前提,你构建的故事便会比较可靠和可信。


很多不够可靠和可信的电影都是在“空间”上出了问题——在某个空间中,人物不应该产生那样的动作,产生那样哭或笑的情绪。所以当你的电影出发点是人物和故事,而“空间”出了问题时,就一定要去更换空间。然而遗憾在于,当你找到了正确的空间后,再想去相应地更换资金和时间安排就不太可能了。


所以根据我的创作经验来看,前期选对了空间,创作的方向就不会偏离。正确的空间选择一直是我在创作时的一个“靠山”,可以让我在创作时感到踏实,我一直会有这样依靠空间的习惯。


Q:您和您的好朋友李沧东导演都属于“作家转型”式的导演,您认为文学功底对于导演创作的重要性怎样体现?


A:“文学功底”的实质是看待人和世界的方式,其中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对电影创作有帮助——但凡是有优点的事,也会潜藏着负面影响。文学功底强或者文学创作出身的导演在遇到困难时很容易以文学的方式去解决,这是不对的——如果总以文学的方式,还何必拍电影呢?容易脱离视听表达的艺术形式,这是有文学背景的导演容易陷入的劣势,所以在这方面,恰恰可能得“远离”文学吧。


22691620623280_.pic_hd.jpg


“以朋友的身份帮助青年导演”


Q:您也为一些受到过口碑肯定的独立导演做过监制,在和他们合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可以和青年导演分享吗?您在充当这些角色时是怎样进行分工配合与合作的?


A:我认为“监制”这个说法不太好,听上去像是我在“监工制作”。事实上我们是从朋友关系出发,当我的朋友想要表达某种情感,而我又认同这种情感时,我们便会取得沟通。任何人都需要朋友,我作为朋友如果能给予一些心理上的安慰,那便会是有帮助的。


我没有监制过商业电影,只监制过小体量的独立电影,青年导演需要我的意见,需要我付出和协助,那我就尽我所能去为他们出力和奔波,为他们提供意见。我的理解是,对于这些独立电影,导演本人还是比监制要重要很多,监制只是一个帮忙“跑腿”的协作者。


Q:在疫情的背景下,您接下来或许也会转向更多的国内工作。您目前有计划跟国内的青年导演展开合作吗? 


A:我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还是希望可以在成为朋友的基础上,来给对方“跑腿”,帮忙。如果不是建立在朋友的基础上,就只能以一个创作者的角度去看问题,这种情况下我这样不太传统的“监制”可能无法给予太大的帮助,他们或许还是需要更职业化的监制。对于我来说,“志同道合”永远还是第一位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