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电影盘点

2021-07-27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回想71年前,志愿军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凭借“小米加步枪”,以及“一口炒面一口雪”的艰苦条件与战无不胜的坚定意志,击败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一个朝气蓬勃、新生发展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终于有了和平稳定的环境,而中朝两国也迎来了患难与共的国际主义友谊,直到今天,两国依然在互相支持中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从1956年的《上甘岭》,到即将与观众们见面的《狙击手》,这些真实可感的英雄故事,闪耀出可歌可泣的人性光辉,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与观众们。今天,让我们一起盘点那些伴随着几代人的经典,用电影致敬共和国的英雄们!


上甘岭

《上甘岭》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改编自文学剧本《二十四天》,描写在上甘岭战役(美国称之为“三角山”战役)期间,连长张忠发带领着志愿军士兵坚守阵地,利用坑道奋战24天,终于扭转战局,迎来胜利;影片细节刻画十分逼真,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到战士们断水断粮的饥饿感。同时,影片的插曲《我的祖国》也成为了当时脍炙人口的经典,早在电影上映之前,“一条大河,波浪宽”就已经传唱大江南北。


微信图片_20210727000958.jpg


《上甘岭》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此时距离真正的上甘岭战役仅仅过了4年。当时大部分演员都来自各个部队的文工团,还有一部分是剧院的专业人士。不同于如今的拍摄方式,在《上甘岭》拍摄之前,所有演员都必须在河北体验生活。影片在朝鲜拍摄了四个月,剧组将外景选在了和上甘岭地形环境差不多的地方,地面上依然留有战争的痕迹,弹孔、弹壳依稀可见,山上光秃秃的,没有任何树木或动物,硝烟虽已散尽,但战争的惨烈好像就在人们面前发生一般。此外,影片中志愿军在坑道中的戏份拍摄也异常艰难,影片演员之一张健佑回忆说,对于演员而言,在那个坑道待了一会儿就感到浑身不舒服。然而志愿军战士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了整整24天。


2020年10月25日,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了《上甘岭》4K修复版专场放映的活动,仍然倍受如今年轻观众的好评,时间证明了这部电影,以及电影所传达的精神的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英雄儿女

看过《一秒钟》的观众肯定不会忘记这样一个镜头:礼堂里,人们津津有味地观看一部他们已经看过一遍又一遍的战争片。这部电影正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的《英雄儿女》,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在一个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自我成长的故事。为表现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演员本身也拼尽全力。刘世龙在饰演主人公王成时,身上多处烧伤,却仍旧在抗美援朝精神的鼓舞之下坚持完成拍摄。


微信图片_20210727001010.jpg


《英雄儿女》在上映之后曾经引起极大的轰动,就连周恩来总理也抽出时间观看了这部影片,并给予了高度肯定。而凭借那句“向我开炮”,王成成为了“十七年电影”之中革命英雄的一个象征,诠释了共产党人们为了国家大义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影片大量使用蒙太奇手法,这种手法来自苏联,对当时的中国电影特别是革命战争题材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段落当属对王成牺牲时的表现,导演用高挺的松柏隐喻着他的身躯。正如影片之中,刘炽作曲的插曲《英雄赞歌》所唱:“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王成的英雄形象不是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正是无数个“王成”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他们的事迹是对于“初心”最为凝练的总结。


集结号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技术与市场因素的成熟,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在不断进行创新探索的同时,也获得可喜的票房成绩。其中最为著名的影片当属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影片上映于2007年,获得了2.1亿票房,成为当年“贺岁档”最为成功的影片之一。而影片的质量同样有口皆碑。在豆瓣上获得了8.1分的成绩,被网友们一致认为是中外战争影片之中的经典。


微信图片_20210727001001.jpg


不同于过去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仅仅呈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抵抗,《集结号》深入到普通士兵的视点,带领观众们重建那段历史:九连连长谷子地(张涵予饰)接受了一项阻击战的任务,他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号令。然而最终47个战友却被宣告失踪,这使得谷子地对集结号声是否响起心存疑问,他也由此开始真相的探寻。影片没有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没有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它讨论的还是老百姓心里都存在的一个朴素的道理:好人应当有好报,英雄不能流血之后再流泪。《集结号》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冯小刚,他从个人角度出发,挖掘了宏大历史之下的人性,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战争故事。


《集结号》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于编剧刘恒精湛的悬念设计,另一方面,也归功于影片深刻的人文主义内核,以及对战争的反思。导演冯小刚认为,《集结号》并不是一部空谈“牺牲的意义”的影片,而是关于一个不被人理解的英雄的故事。在影片中,“最可爱的人”的形象变得鲜活起来,又富有悲情色彩,令我们了解到战争的残酷,因此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金刚川

《金刚川》是“新主流电影”的代表作,上映于202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影片从拍摄到上映仅用了不足三个月的时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纪念日,为了赶在纪念日前顺利完成拍摄,管虎、郭帆、路阳三位经历过电影工业历练的导演各自带领团队同时拍摄,与演员及剧组的工作人员们任劳任怨,同心协力默契配合,终于确保影片在10月23日顺利上映,这也是对抗美援朝战争最好的纪念。


微信图片_20210727000954.jpg


《金刚川》截取了抗美援朝战争中金城战役中的一段历史: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要抵达金城主战场,必须在第二天凌晨5点前通过一座桥,而美军派轰炸机多次对桥体进行轰炸。影片剧情发生在一天一夜内,围绕“桥”这一叙事元素展开叙述,在这场战争中,美军控制制空权,优势明显,而我军只有200枚高射炮弹,又因为掩护战斗力的需要不能全部使用。在战略匮乏、武装悬殊的困境下,志愿军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在金刚川上架起了一座桥。


作为总导演,管虎通过“士兵”“对手”“高炮班”与“桥”四个单元,从三个不同视角立体地展现同一事件,形成了“复调叙事”的非线性逻辑,一方面设置悬念,层层展开;另一方面,不同环节多次重复强调本片的主题——中国志愿军的坚忍不拔和牺牲精神。正如同影片的英文名:Sacrifice(牺牲),古往今来,这片土地从来不缺乏为国请缨与不畏强权的人。此外,影片以“新的方式”讲述历史故事,构筑观众与历史的情感连接,从而塑造观众对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


狙击手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张艺谋与其女张末导演的新片《狙击手》将要于本月30日与观众们见面。凭借《英雄》《一秒钟》《悬崖之上》等数部经典,张艺谋的影片质量自然有口皆碑,《狙击手》是他首次拍摄抗美援朝题材,而影片的另一个导演则是他的女儿,凭借《二十八岁未成年》步入青年导演行列的张末,那么,关于父女两代人眼中的共和国历史,张艺谋、张末将如何诠释与呈现?青年导演又将对抗美援朝电影做出何等创新?相信这部影片会令观众倍感期待。


微信图片_20210727000950.jpg


该片以1952年,抗美援朝进入拉锯战状态之后,志愿军与美军进行的“冷枪冷炮运动”为背景,通过一段中国志愿军狙击小队与美军狙击队之间的殊死对决,展现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艰难取胜的英勇故事和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在这场战争中,最为著名的是张桃芳,他凭借老式步枪,与美国顶级狙击手单挑。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列入世界十大狙击手行列。而他正是影片主角“张大弓”的人物原型。


由于战争的性质皆为双方在暗处沉默狙击,加之张艺谋重视色彩的视觉风格,《狙击手》的电影化必然难度非常。不过,我们依然相信,《狙击手》连同这段传奇般的历史,将为我们带来空前的震撼。


微信图片_20210727000932.jpg


这些抗美援朝题材的中国电影,以不同的视角、表现手法和叙事策略,为我们还原了那场气壮河山的“立国之战”,展现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热血与无畏。本文所盘点的电影只是所有抗美援朝题材作品的其中一部分,自然无法概括中国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的全貌,但通过这些优秀电影,我们在缅怀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的同时,更坚定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畏强权,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同时,我们也期待8月12日即将上映的《长津湖》,以及陈凯歌正在拍摄的《决战上甘岭》等抗美援朝题材影片,用当代观众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重写这段历史,令更多的观众记住英雄的模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