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解放•终局营救》导演李少红|硝烟年代,战火纷飞,记得人性向光

2019-12-29


由韩三平任总策划、李少红任总监制兼总导演、常晓阳任导演的战争电影《解放·终局营救》近日登陆院线。

 

影片以平津战役总攻前夕为背景,聚焦了战火硝烟下的人性与真情。

 

大战前的天津城仿佛是一座炼狱,暗堡、工事林立,士兵早已荷枪实弹严阵以待。

 

七十年前,这场战役发生的时候正逢跨年,电影《解放·终局营救》也承载着这份厚重的历史意义。


微信图片_20200103145420.jpg


与以往“大格局”视角战争影片不同,《解放·终局营救》在拓宽战争路线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影片没有走“大而全”的路线,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小大正’——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对准了大时代下的普通人,呈现了他们在战争摧残下命运和情怀的故事。

 

《解放·终局营救》用一种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场战争,父母们为了下一代的平安、幸福,哪怕是再残酷的刀山火海,炮火连天,也会亲身赴险。当保家卫国变成一种抉择和挣扎,乱世沉浮的人们又该何去何从。

 

影片既有李少红导演一贯的对人性命运刻画之细腻情感,又有常晓阳导演所最擅长的大阵列作战和局部巷战的表现形式。以四位炮兵小分队为线索,为了总攻的发起扫平障碍,解放军炮兵侦察连四人临危受命,乔装潜入天津为故事开端,再以阴差阳错地救下被追杀的敌军军需官,从他身上发现一起针对正面战场的巨大阴谋,由此,在炮火连天,迫在眉睫的总攻开始之前,展开“终局营救”。

 

微信图片_20200103145423.jpg


他们从互不服气、戒备到惺惺相惜、同仇敌忾,在民族道义面前将个人恩怨置之度外。

 

除此之外,“城市战争”也是电影《解放·终局营救》的一大特点。命悬一线时的惊险万分与绝地反击时的畅快奋起,即便为战争片也不会“为打而打”,动作场面与剧情力求完美贴合。

 

为了还原历史《解放·终局营救》剧组特意邀请参加平津战役部队的现任师长担任军事顾问,并聘请冯小刚《集结号》动作团队来打造战争与爆破场景。为了再现当年的老天津城的一石一木,剧组在横店实景搭建了平津战役的重要战场——解放桥。

 

当然电影《解放·终局营救》的高标准效果呈现和顺利拍摄如期上映,离不开两位导演全方位的准备,和对内容的精打细磨。

 

微信图片_20200103145426.jpg


擅长以女性独特视角,用细腻的镜头语言 将人物和故事刻画得真实而感动的李少红导演,搭配曾是军人出身的男性导演常晓阳的“阳刚”,刚柔并进的巧妙融合,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提及这位刚刚参加完《演员请就位》,带给观众无数欢笑与泪水的李少红导演,总是离不开那些有着独特美学风格的代表作,《大明宫词》《橘子红了》里严谨的叙事风格、情感恰到好处的细腻拿捏以及深入灵魂的人物感知力上都可以看到她的“讲究”。

 

李少红导演也表示,战争片是自己之前没有触及过的领域,这使得自己有极强的参与感,该片对自己意义非凡。

 

《解放·终局营救》上映前,导演帮对李少红导演进行了专访,让她来聊一聊在拍摄迥异于以往的战争题材《解放·终局营救》时,专属于她的表达。


微信图片_20200103145430.jpg

记者:整部戏的拍摄时长大概是多久?


李少红导演:前期我们大概拍摄了3个月,90多天左右。后期制作的时间比较长,因为特效的难度比较大,所以耗时久了些。

 

记者:那这部戏的剧本,后期有做调整吗?

 

李少红导演:是有调整的,加强了大人的戏。原来史爷的那个剧本,他主要是讲战火中的一帮孩子,我们把他们的家人的故事加了进来,又增添国军的家属们。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具有戏剧冲突的故事了。

 

记者:咱们这部影片的战争戏是怎么拍摄的?都做了哪些准备?

 

李少红导演:我们在横店真实搭建了一座解放桥,横店上海滩场景殖民地建筑风格与天津当年的建筑风格十分接近。正好外滩还未完工,给我们的战争戏提供了可操作性。同时我们利用了天津一些标志性东西,实拍结合后期特效加以复制,并在主体建筑结构的外立面铺上了沙子,恢复了当时天津有轨电车的场景。我们还去了青岛的融创摄影水棚,拍摄了船上的战争场面。


微信图片_20200103145433.jpg


至于服化道方面,我们要做到每个角色既保持真实感,又要有艺术的美感,还需要有点造型意识。人物脸上的每一处伤、每一道烟灰都应该反应他的人物和故事内容。

 

记者:您可以点评一下钟楚曦,钟汉良,周一围他们三个的表演吗?


李少红导演:钟楚曦是一个挺能吃苦的演员,她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拍戏特别的认真。她认真到就是说每一个细节,给自己的每一个设计,她都是要亲自的去做,且做到她自己认为最完美的那种情况,她才能通过。


钟汉良我是没有想到,他在表演上那么的细致、如此钻研。拍摄过程中 他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他将这个角色的内在性格表现的很准确,每个细节演绎的都十分到位,他是由内而发的去诠释这个人物。

 

周一围 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爆发力的演员。演起戏来是那种激情澎湃的,但是只要一停戏剧组的孩子们都围着他转。可能他身上有一种父亲的感觉。

 

记者:您觉得把这种有历史原型的事件做成影视化处理,它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咱们这部影片有没有邀请历史顾问?


李少红导演: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在尊重还原历史的同时,讲故事诠释的更具有戏剧感染力,如何去挖掘这种深度,让观众对人性或者是对其世界观能够有所启发。

 

微信图片_20200103145436.jpg


我们有请军事顾问为我们影片的历史部分保驾护航,我曾经拍过历史片,所以我对电影得依据、考据还是非常在意的。特别幸运的是,我们请的军事顾问恰好还是打天津部队的师长,还是三军演习的总指挥,仿佛就是老天安排好的一样。

 

记者:有句话说“拍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是男导演的追求”,拍摄战争片的女性导演少之又少,您对此怎么看待呢?

 

李少红导演:我们这部影片主要还是常晓阳导演拍的,我是监制和总导演。一般没有人会把一个战争片交给一个女导演来拍。其实,战争戏挺难拍的,我也是第一次涉及到拍战争题材的故事,常晓阳导演他有拍摄这种战争题材影片的经验。所以我只是辅助他,帮他把这部戏,拍的更有故事感染力。

 

记者:肯定大家看到您骨子里,巾帼不让须眉的一面,所以才会把这部影片交给您来拍。战争片也是您导演生涯中尝试的一个全新的类型了,拍摄起来有什么感受?您喜欢战争类题材影片吗?

 

李少红导演:其实我一直很想尝试拍摄战争类题材影片,始终没有这个机会,那我只能自己争取。这次我主要是在人物内心关系和角色情感方面的处理加入一些我的拍摄经验和女性独特的细腻视角。虽然时代是战火纷飞的,但是情感跟当下是有共鸣的。

 

通过这次拍摄,我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可能我还会再拍一部类似这种向父辈致敬的战争类题材影片。

 

记者:为什么想拍摄这个战争题材的电影?


李少红导演:其一、今年是建国70周年,今年很多电影都是以此为主题的,我们在这方面也有些感想;其二是因为我自己的父辈又是从这种从战争中走过来的,所以就觉得他们身上有很多的故事,而我们这一代人是有机会能够把它表达出来;最后,因为这个剧本本身很有趣,讲的是两个父亲的故事。这个电影的最后,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镜头,在开国大典的时候,故事中幸存下来的五个人,他们组成了一个家庭。这五个人实际上是我们现在千家万户中的一份子,看到他们的经历,你会觉得感触很不一样。我父辈他们现在都是90多岁的人,电影让我想起他们对我们生活的奉献。

 

微信图片_20200103145439.jpg


记者:影片讲的是两个父亲的故事,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投射进去您跟您父亲的关系呢? 


李少红导演:我自己的父亲也是从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一路拼过来的,如果他还在的话,现在已经90多岁了,他曾经给我了讲很多关于战争的故事,遗憾他的战友们都早早牺牲了,他总觉得自己是一位幸存者。这也让我很有感触,在战火中活下来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是很多的牺牲的生命换来的,正因为有他们,我们这一代两代才会活的这么幸福。我们其实是很幸运的一代人。我把这种情绪也放到了电影中,影片中几乎一半的人是没有看到解放这一天的,倒在了黎明之前,这部电影在平安夜首映,在跨年的时候上映,就是为了缅怀父辈,他们虽然没能和我们一起走到今天,但是他们在银幕上,在我们的回忆中,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记者:影片有致敬的意义吗?


李少红导演:是有致敬的意义,也是告诉大家,曾经有人燃尽了生命,只为了后代有好的生活。故事会让你觉得,每一个人都很不容易。也告诉我们战火中也是有大爱的,人物的情感是共通的,战争摧残的就是生命,其实现在的这一切都是用生命换来的。


返回